憑什么說“短信不死”,大市場中的這個小生意到底怎么做 |
在許多人看來, 微信來了,短信死了, 很少有人再用短信聯系溝通,短信成了過去式。 這個曾經的“殺手級”應用真的要消失了嗎? 但數據告訴我們:短信迎來了“第二春”——企業業務的大量需求讓短信逆勢增長。 從個人用戶到企業用戶,市場需求變化反應了運營商業務形態的變化。 這給我們一份啟迪,未來5G、萬物互聯的來臨,也將為短信以及運營商更多的傳統業務帶來“第二春”! 如何玩轉大市場里的“小”生意 1992年,世界第一條短信發送成功,正式宣告手機短信誕生。2018年,短信迎來自己26歲生日。在26年的時間長河中,短信有過輝煌,也到過低谷,而近日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我國移動短信業務量同比增長8.8%;移動短信業務收入完成195億元,同比增長5.7%。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在點對點短信持續下降的背景下,企業短信讓短信結束了從2013年以來連續5年的負增長局面,煥發了“第二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深入到行業中,很難發現其生存之道。為探尋企業短信需求是如何滋養短信整體業務逆勢增長,近日,通信世界全媒體記者深度專訪短信服務商資深專家,探尋短信企業的成長之路。 短信的前世今生 在網絡沒有普及的年代,短信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是當時的即時通訊軟件。 1999年后,短信開始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國,2000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先后推出手機短信業務,2000年下半年,短信每月均勻增加率為4000萬條。2001年全國短信發送量已增至189億條,收入約20億元,特別是春節等特定節假日,短信的發送量成爆發式增長。 2005年,賽事“超級女聲”采用短信投票,將短信再次推上巔峰,曾一度造成網絡癱瘓。2008年,我國手機短信發送量為6997億條。2009年1月15日起,國內各運營商用戶之間互發短信統一收費0.1元/條,據統計,2009年除夕至大年初七,全國的手機短信量超過180億條。而在2011年,僅除夕當天北京和上海的短信量分別達到了10億和15億條。2012年我國手機用戶共發送近9000億條短信,這是我國短信數量的頂峰。自此之后,我國手機用戶發送的短信數量開始降低。 2014年,我國短信數量年降幅14.4%。2017年,短信數量已降低至6644億條。歷年來通信業移動短信業務量發展情況如圖1所示。歷年移動短信業務量同比增長情況如圖2所示。
但服務登錄和身份認證等服務的普及使企業短信業務量今年以來保持大幅提升的態勢。截至今年6月底,短信發送量已達3529億條。 市場大需求,引導企業迅速發展 企業短信業務量今年以來緣何保持大幅提升的態勢?受訪專家表示,短信業務中,個人市場逐年下降,這不乏微信對其的沖擊(微信在2012年開始大行其道),但短信沒“死”,企業短信市場需求特別大,企業短信業務一直在持續上升。金融(銀行、證券、保險等)、教育(家教通等的推廣)、電商、物流等對短信的需求量日益上升。自2013年開始,從公司自身業務數據來看,收入和發送量每年都是翻番的。當然,做得好的公司每年可能翻三番,甚至更多。 此前詐騙信息肆意泛濫,企業為達到安全性,驗證類短信大幅增加。受訪專家表示:“詐騙短信嚴重影響了個人消費市場,但催生了2B市場。在企業短信總發送量中,驗證類信息占比不算特別大,約20%,而80%是通知類的。” 銀行、電網等通知都需要實時性,短信是很好的渠道,并且現如今APP越來越多,訂餐、訂票、購物等各行各業充斥著各種APP,APP注冊用戶要求通過手機實名制,也就是跟手機綁定,在這過程中必須要用短信來驗證,間接給企業用戶帶來短信的需求。
受訪專家透露:“比如順豐每天的快遞單量是非常可觀的,其中大部分需要發短信通知;摩拜在2017年高峰期發送量在2億條/月。一年累加下來是非常壯觀的發送量,而這僅占了一小部分。短信業務看起來是‘小’生意,但其實短信這個生意真不小,完美實現了積少成多。有市場、有需求,這也許是1000多家企業短信服務商中沒有一家退出市場的原因。” 重拳監管促企業短信良性發展 此前,“3·15”經常曝光短信問題,詐騙信息常常見諸報端,但現在電信監管制度越來越嚴厲,2015年我國開始全面實行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制度,加之嚴厲打擊偽基站,現在垃圾短信已經很少,偽基站基本消失不見。監管對企業短信業務發展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 具體來看,實名制催生企業產生大量驗證信息,并且實名制后,一些企業無法再通過大量手機卡廣發短信(點對點短信),造成市場混亂后再注銷號碼。并且現在已限制手機短信1小時內發送量在幾十條左右,使得市場秩序更加規范,促使企業短信市場更加廣闊。 在受訪專家看來,雖然企業經歷了嚴管,但對產業發展是正向的,比如工信部把企業短信單獨申請一批號段(106開頭),對產業推動非常大。106號段本身也是實名制的,有利于監察,并設置比較嚴格的考核標準——0.0005‰的投訴率,垃圾信息基本絕跡,利于規范管理、市場競爭。 服務創新亙古不變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業內曾有這樣的觀點——未來企業通知、驗證不需要再使用短信,因為會有更好的技術替代,比如指紋認證、人臉識別等。但受訪專家指出,這種可能性并不大,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工信部一直在強調實名制,要有據可查,通過短信可具體查到由誰發到哪個手機用戶上,若用指紋等技術則不能準確定位,造成不可控性;二是從企業端看,企業用戶也希望使用短信的方式,雖然企業用戶會額外支付短信費用,但是使用短信快捷、成本低,并可獲得客戶的直接信息。大數據時代客戶信息是企業必然要爭取的。 所以,在出現更好的可控驗證模式之前,企業短信將存在很長時間。那么企業短信服務商如何培養自身競爭優勢? 在受訪專家看來,包括銀行在內的大多企業客戶短信都是由第三方公司發送,而企業短信服務公司充當的是第三方,他們在對接運營商方面,相比那些大企業(指企業客戶)更具有議價權,為企業客戶提供除了短信發送通道外,還會提供平臺服務。 據介紹,目前平臺有兩種服務模式,若是小企業,會把平臺接入到服務商的平臺上,若是大企業,出于信息安全考慮則需要第三方為其單獨部署一個可以放到本地網的平臺,這樣客戶發送信息就有了很高的保密性。 隨著時代發展,從企業角度來看,發送短信不再僅要求速度快、價格低,市場成熟后,安全性越來越重要。受訪專家特別指出,企業短信市場越來越成熟,也有了相對成熟的價格體系,服務商單以價格取勝已不太現實。并且市場需求不斷增大,“雙創”簡化了注冊成本、節約了時間,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公司加入到這個行業中。行業不斷發生變化,規則也在變,在1000多家公司的競爭格局中,排名也是不斷變化的。服務商的競爭優勢除了與基礎運營商議價能力外,關鍵還是要靠創新模式,在服務上創新,比如如何為客戶從技術上解決數據安全問題。這也是眾多企業短信服務商努力的一大方向。 |
【返回首頁】 |
上一篇:怎樣借助短信平臺優化企業辦公管理 下一篇:短信平臺讓企業營銷遙遙領先 |
更多詳情請搜索: |